华社需要努力争取增建华小?

最近有看见增建华小的议题,稍微查看增建华小的新闻,发现去年10月26日开始,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在报道教育部批准增建10所新华小和搬迁6所华小的新闻。根据星州日报10月26日的报道,大标题说,马华董教总等争取,成功打破不能增建华小的魔咒。

据报道,增建华小主要是拿督斯里廖中莱在2016年年底在马华大会上向首相纳吉表达增建华小意愿。经过多方面探讨建校需求,从选定校地到跟发展商多番磋商,和教育副部长张盛闻在内部积极争取,终于获得教育部批准,增建10所华小,6所搬迁。报道主要都说明马华在教育课题上,维护华教,说到做到,并非空口说白话。

在城市人口不断扩张,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增长,城市华小不足的课题,一向来都是华社密切关注的问题。但是,每当看到新闻说,增建华小是马华积极向政府教育部争取的成果,都让我很纳闷。这和我学习城市规划的基本常识有点出入。增建华小真的必须是政党努力向教育部争取才能享有的权益?

学校是我们生活里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在一个社区里,基本设施(public facitlities)如,诊所,医院,警局,消防局,社区图书馆,福利部和学校,是地方政府,发展商和相关专业领域在地方发展批准过程中,必须给予的基本生活设施。以每一间房子5个人口(population equivalent)的人口准则,当社区或市镇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必须依据人口密度来规划基本设施的需求。


以上图为例,1 unit kejiranan等于一个社区,大约5000人口左右,上述图有4 unit kejiranan ,四个社区( 20000人口)的规划指南,理应有2间小学,2间社区图书馆,2间社区警局,2间民众会堂,1间中学,1间警局,1间诊所和1间福利部。

此外,在规划这些基本设施的过程中,需要详细策划基本设施的地理位置,其位置衔接到附近房子的交通链接(accessibility),和周边的土地用途是否恰当。这些都是规划基本设施必须探讨的考量点。

举个例子,学校的地点不适合建在山坡区,地形陡斜,建立校舍后,建筑之间的高低差距,会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安全。学校的地点适合在住宅区的中心点,这样一来,四周住宅区都能够顺畅通到学校。最理想的情况是可以建在可以让学生在10分钟走路范围(400米左右)即可达到的地点,或者是公共交通枢纽的衔接点。学校也须考量四周土地用途,好比说,学校不适合建在工厂区旁。工厂区常有重型罗里进出,也常排放废料和废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小学学校的简单设备,如行政楼,教室,科学室,图书馆,食堂,礼堂,草场等等,也都是在申请城市规划批准的其中条件之一。

在之前城话城说的系列文章,也有提到地方政府规划发展大蓝图(Rancangan Tempatan Daerah), 文章中说明,每一份大蓝图都会在10至15年左右重整,分析每个县的未来走向,也非常仔细列明整个县每一片地未来会是怎么样子,仔细到可以建什么,多少层楼,一公顷可以建多少间,都已经列明在内了。每一片土地用途都已经清楚列明在内,这个大蓝图可是拥有法律效力的一份城市规划'圣经'。当然,我们刚刚谈到的生活基本设备也应当详细列明在发展大蓝图内。

在拥有城市规划指南和地方发展大蓝图的制度下,华小,国小和淡小的配额理应根据当地种族的人口增长和密度与在地的社区规划来整合。然而,在规划指南和发展大蓝图的制度下,却没有提及小学的配额必须根据民族的比率来分配。打个比方,倘若新山的人口比率是华人50%,马来人40%, 印裔10%, 那么华小,国小和淡小是否根据种族人口比率来分配? 如此一来,就可能导致规划制度下,仍然根据人口增长提供足够的小学,但是,种族比率的小学配额却严重失衡。华人多的地区,华小分配不足,华裔学生大班制,一班可以多达40-50位学生。反观,国小配额充裕,一班大约20-30位学生。班制大小比率也反映出老师教学效率的失衡。

这样说来,是否也意味说城市规划架构的不完善政策下,才需要政党和华社'努力争取'增建华小,争取原本应该给予的基本教育设备? 是不是现有政府政策和制度出了什么问题? 纵观而说,小学的供给理应从制度上来解决,教育部和城市规划部门须时时刻刻检视现有制度的不足,并做出改善,而非一味地依赖政治人物的'积极努力争取',让增建华小沦为政治角力的资本。

相关链接:魏家祥: 马华董教总等争取 增建华小打破魔咒
建华小非空谈 17年迁80建19
华教界希望讲到做到-增建华小尽速落实谢华华小地段已确定-增建华小非大选糖果
政府允增建10华小 搬迁6所华小
16华小何时竣工及谁付钱?
城市规划 -基本设施指南
地方政府规划¤小市民的角色¤上篇¤
地方政府规划¤小市民的角色¤下篇¤
城市审美
x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