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Featured

华社需要努力争取增建华小?

最近有看见增建华小的议题,稍微查看增建华小的新闻,发现去年10月26日开始,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在报道教育部批准增建10所新华小和搬迁6所华小的新闻。根据星州日报10月26日的报道,大标题说,马华董教总等争取,成功打破不能增建华小的魔咒。 据报道,增建华小主要是拿督斯里廖中莱在2016年年底在马华大会上向首相纳吉表达增建华小意愿。经过多方面探讨建校需求,从选定校地到跟发展商多番磋商,和教育副部长张盛闻在内部积极争取,终于获得教育部批准,增建10所华小,6所搬迁。报道主要都说明马华在教育课题上,维护华教,说到做到,并非空口说白话。 在城市人口不断扩张,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增长,城市华小不足的课题,一向来都是华社密切关注的问题。但是,每当看到新闻说,增建华小是马华积极向政府教育部争取的成果,都让我很纳闷。这和我学习城市规划的基本常识有点出入。增建华小真的必须是政党努力向教育部争取才能享有的权益? 学校是我们生活里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在一个社区里,基本设施(public facitlities)如,诊所,医院,警局,消防局,社区图书馆,福利部和学校,是地方政府,发展商和相关专业领域在地方发展批准过程中,必须给予的基本生活设施。以每一间房子5个人口(population equivalent)的人口准则,当社区或市镇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必须依据人口密度来规划基本设施的需求。 以上图为例,1 unit kejiranan等于一个社区,大约5000人口左右,上述图有4 unit kejiranan ,四个社区( 20000人口)的规划指南,理应有2间小学,2间社区图书馆,2间社区警局,2间民众会堂,1间中学,1间警局,1间诊所和1间福利部。 此外,在规划这些基本设施的过程中,需要详细策划基本设施的地理位置,其位置衔接到附近房子的交通链接(accessibility),和周边的土地用途是否恰当。这些都是规划基本设施必须探讨的考量点。 举个例子,学校的地点不适合建在山坡区,地形陡斜,建立校舍后,建筑之间的高低差距,会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安全。学校的地点适合在住宅区的中心点,这样一来,四周住宅区都能够顺畅通到学校。最理想的情况是可以建在可以让学生在10分钟走路范围(400米左右)即可达到的地点,或者是公共交通枢纽的衔接点。学校也须考量四

Latest Posts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Rizab Kemudahan Utiliti¤

¤柔佛结构蓝图(Rancangan Struktur Johor)¤城市未来规划¤

¤柔佛结构蓝图(structural plan)¤小市民的角色¤

¤地方政府规划¤小市民的角色¤下篇¤

¤地方政府规划¤小市民的角色¤上篇¤

¤好文共享¤旧都现代化反思

¤ 好文共享¤现代城市规划的思维¤

¤城市规划校园生活¤

¤古迹社区¤双溪毛糯希望之谷麻风病院

¤好文共享¤都市协作规划